近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批后公布的《长沙市商业和商务用地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显示,
规划还指出,至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协调、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和商务空间体系,支撑长沙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258探房(xxcbcdc)梳理发现,五一广场、南部融城、洋湖、梅溪湖二期、滨江市府、高铁西城、马栏山等板块的商业空间和商务空间重叠,其未来的发展更具想象空间。
就商务空间的打造上,疏解市中心商务功能,培育外围商务功能片区,引导商务空间沿江、沿地铁站点周边集聚,构建“一心八片、两带七轴”空间结构。
八片指重点建设滨江新城、马栏山、梅溪湖二期、高铁会展区、空港、高铁西城、南部融城、洋湖新城,为长沙嵌入全球经济网络提供载体空间;
在商业空间结构的打造上,顺应商业扁平化发展趋势,匹配市级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一主九副五特”空间结构。
九个区域商圈,包括金霞商圈、星沙商圈、武广新城商圈、红星商圈、南部融城商圈、洋湖商圈、梅溪湖二期商圈、市府商圈、高铁西城商圈。
五个特色商圈,指大王山文旅主题商业中心、铜官文旅主题商业中心、马栏山文创主题商业中心、大泽湖滨水主题商业中心、省府商务主题商业中心。
商业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以及商业混合用地。商务用地包括金融保险用地,艺术传媒用地和其他商务用地,以及与其他用地的混合。
具体来看,湘江两岸第一界面内的已出让未建用地原则上不得调减商业和商务用地规模,如确需调整的,必须用作公共功能用途(包括公共服务用地、公园绿地)。除湘江两岸第一界面外的其他重点管控区的已出让未建用地,不得调减商业和商务用地规模,不允许商改住,可通过降容、1.5级开发、转产业用地去库存。重点管控区外的已出让未建用地可通过用地调整去库存,鼓励形成混合用地。
此外,未出让用地,也就是新增用地,需落实国家政策、开展控规修编、强化土地供给的时空分配。规定三环线以外新编(修编)控规涉及湘江两岸第一界面的,原则上应保障第一界面范围内的公共功能用地(包括公共服务、商业商务、公园绿地)不低于60%。